更新时间:2025-11-01 04:04:38
看完这部影片,引发我最大感触的并不是其中的各类政治议题或所谓隐喻内涵,而是感叹PTA作为独立电影出生的导演,在这样类似大制作商业片中为我们证明了原来商业片也可以是一部“电影”。 长久以来,无论国内与国外,商业片都被视作与文艺或艺术电影有着鲜明壁垒的对立面,然而过去并不是这样的,这种泾渭分明的现状离不开双方共同的努力,艺术导演将自己紧锁在暴雪中的木屋内,而商业导演义无反顾地拥抱下沉市场,你甚至很难找到一部无法用媚俗、刻板、虚伪形容的商业电影。这是商业电影的原罪吗?显然不是。《一战再战》没有过于晦涩的艺术表达,它的节奏、叙事、内核都更贴近商业片,然而通过导演扎实的能力,这部电影展现出了非凡的质感。 流畅的叙事节奏 首先说节奏。电影仅用30分钟便完成了故事的“前戏”,其中处理了大量的信息,包括鲍勃和帕菲迪亚的相遇相爱相离、帕菲利亚和洛克乔的复杂关系以及一次完整的革命兴起又失败的过程,然而完全不使人觉得匆忙,原因在于其详略安排以及出色的选择。例如用一段画外音交代产后抑郁的帕菲利亚,随后用一段临别前的对话交代了婚后两人的一切,父亲的转变,母亲的挣扎与决绝。更为重要的是,PTA没有采用很多商业片导演偏爱的捷径,也就是用台词把信息念出来,所有的信息都在叙事中完成,台词只为人物和叙事服务。 进入正戏,影片内容变得更加复杂,容纳了至少包括温情、幽默、紧张、激烈在内的多种叙事氛围,然而整体叙事结构流畅无比。我们可以看到大量不同的叙事节奏被并行推进,例如鲍勃的慌乱与大师的冷静、父亲自我逃亡的匆忙与女儿被顺利接到教堂的片刻安逸、逃亡者的行动与军队的步步紧逼、正面战场的紧张与地下俱乐部的松弛,搭配着优秀的配乐,观众被不停调动而被迫保持专注。同时导演对于情节的轻重缓急处理十分老辣,例如鲍勃得知需要逃亡的信息后从不知所措的表情直接切到了家门被突破的镜头,这一方面营造出了时间错位的紧张感,另一方面则使得故事变得紧凑,同样的使用还有洛克乔得知教堂的信息后迅速切到迪安德拉察觉到了的面部特写,省去了其中的情节而保持了紧张感。成熟的导演知道哪些镜头是“废话”,那些镜头则必须留出空间。 合理的叙事 商业片最让人无法接受的就是不合理以及不合理导致的尴尬,而《一战再战》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都没有使人出戏的漏洞。叙事线索清晰,人物情绪和动机相符。唯一使人略感疑惑的可能是前戏中帕菲利亚和洛克乔的关系,但熟悉西方理论的观众应该也不会感到诧异,反而会认为这值得玩味。关于人物,我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阿万提。作为解救薇拉的关键人物,关于他的处理体现了导演高超的人物描绘能力。他第一次出场是在俱乐部人们的口中,交代了他的出色能力以及被歧视的血统。接下来在与洛克乔交接的过程中,着力描写了他“不杀小孩”的原则。随后在车中表现他内心的挣扎。在交付薇拉后,他进入白色的轿车,但没有离开,在这里导演在拍摄薇拉时给了白色轿车一个远景,此时我们已经可以基本预知接下来的走向。阿万提的情节,高效而丰富,即便着墨不多,我们依然能够充分理解他的内心,他的出手一方面出自善良的本性,一方面来源于长期被种族歧视后对薇拉产生的同情心和自尊感。 第二个值得讨论的就是结尾部分父女的重逢。这是一个十分常见甚至老套的情节,然而并不像很多商业片会给人一种煽情感,从观众的反馈来看,大部分观众能被其打动,这证明了它的情感浓度是合理的。这种效果来自于诸多方面,首先是相遇前双方确实都经历了太多的事,正是这些铺垫使得重逢的感情变得真实,其次则在于演员的表演,尤其是薇拉那种从战士回归到女孩的转变十分动人。最后则在于这个重逢背后的内涵,这个拥抱存在着血缘与暗号两个背景设置。在血缘上,两人并非真正的父女,女孩刚刚得知而父亲依然被蒙在鼓里,即便如此,女孩还是毫不犹疑地扑进父亲的怀抱,这种上帝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情感张力。其次,影片的一大主题就是美国社会的复杂对立现状,种族、性别、阶级、血缘,所有的群体都需要“暗号”来证明自己的身份,人与人之间的链接不再依靠感情,而是依靠相同的身份与暗号。最终,鲍勃坚持不说暗号,选择用亲情突破对立,唤回信任。 活的镜头 如果没有新鲜刺激的故事,没有深刻厚重的思想,电影是不是就不值一提。可能是的,但至少还有一个话题会始终让人们对此保持争论,那就是镜头语言。 PTA毫无疑问是一位镜头大师,他既有运用各种镜头的能力,又有创造镜头的野心。他知道用不同的技法处理不同的场景,在大师家中的长镜头,在末尾追逐戏中的面部快切以及摄影机贴近地面的视角,鲍勃镜头的晃动和大师镜头的稳定,有太多值得讨论的例子。同时他也是一位懂得遮挡与显现的导演,帕菲利亚在被追捕时钻入建筑,下一个镜头被按在了地上;军队闯入教会时一个固定镜头,节奏优美,信息差带来的紧张感,视点的转变,绝对是大师的风范。反观诸多商业片导演,只会一直切,甚至不愿意轻微的摇一下摄影机,时不时怼一个自以为强烈的人物面部特写,实则是把观众当傻子,尴尬无比。又或者镜头玩得很花,但只是在玩镜头,形式与内容脱离,不知所云。 还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例如光影、色彩、台词等等。总之,商业片不是掩盖自己能力不足的借口,这话不仅对商业片导演如此,对某些艺术家亦是如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上一篇:23天 追完了王冠
《一战再战》:事实证明,商业片也能拍好
《一战再战》是“政治正确”,还是“政治不正确”?
《一战再战》:倾颓时代,Love will keep us alive
《一战再战》太高级了
当政治退场:《一战再战》的“After”和日常的幸存
《一战再战》:美国左翼斗士们的狗哨集结号
故事没劲!全是刻意!《一战再战》排雷
转自Awards Daily文章:《一战再战》左派叙事的失灵
